
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动画电影《三国的星空》让三国风云在银幕上精彩呈现。您是否注意到,那些照亮历史的不止是英雄人物,还有很多穿越时空的明星文物?
在这部剧中,来自南越王博物院的四件珍贵文物悄然“客串”,从静态的展品化身为动态的历史角色。它们不仅是精美的道具,更是串联起秦汉乃至三国文化根脉的无声见证者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明星文物的前世今生。
漆木屏风
袁绍帐下的“气场担当”
在电影中,袁绍身后的漆木屏风以其黑红彩绘与鎏金构件的恢宏设计,烘托出主人公的赫赫威仪。
漆木屏风(复原件)
它的原型出自于南越文王墓主棺室,这座高1.8米的双面屏风,结构精巧绝伦。正面三开间,中间设计了两扇可开合的小门,两侧翼障能90度展开宛如一双翅膀,是墓主生前权势的象征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屏风上首批被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鎏金铜构件:朱雀鎏金铜顶饰、双面兽首鎏金铜顶饰、蛇纹鎏金铜托座、人操蛇鎏金铜托座、蟠龙鎏金铜托座,每一件都是汉代顶尖工艺与神秘信仰的结晶。
双面兽首鎏金铜顶饰(复制件)
电影中采用的双面兽首顶饰原型就来源于屏风,兽面微笑,云纹缠绕,极具装饰感,其管形插座有可能曾插满斑斓的雉鸡尾羽,在千年之前,随南越王的每一次呼吸而微微颤动。这件屏风,融合了中原的礼制、楚地的浪漫与岭南的风物,是秦汉时期“万里同风”、文化大一统的实体证明。
双龙蒲纹璜
影片中最为“吸睛”的恐怕要数少年天子刘协胸前佩戴的组玉佩了。其中核心玉饰——双龙蒲纹璜,正是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墓主人组玉佩中的关键一件。
这件青白玉璜,两端雕出龙头,顶部透雕云纹,造型灵动。它所属的整套组玉佩由32件玉、玻璃、金以及煤精饰件组成,长达60厘米,是身份与地位的极致体现。
这块玉璜,串联起周代的礼乐文明、秦汉的装饰美学,并最终在三国天子的身上,延续着华夏民族“温润如玉”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认同。
墓主人组玉佩
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
鎏金铜框玉盖杯
在袁绍宴请曹操的紧张时刻,案上的一只酒杯暗藏玄机——其原型鎏金铜框玉盖杯,堪称汉代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。
杯身由鎏金铜框镶嵌青玉片构成,八棱筒形的杯身与喇叭形座足,造型与现代高脚杯惊人相似,审美跨越时空。最巧妙处在于其设计:上半截嵌8片玉,下半截嵌5片玉,8与5不成倍数,却能上下完美配对,展现了汉代工匠惊人的数学头脑与美学造诣。它不仅是饮酒器,更是汉代“金玉结合”工艺的典范,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材质、工艺与形式之美极致的追求。
鎏金铜框玉盖杯
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
印花小方砖
同样在袁绍设宴的场景中,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那架华丽屏风的四角,装饰着来自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印花小方砖上的纹样。
这些方砖看似朴素,却是南越王宫殿的“肌肤”。它们铺砌在走道和散水处,默默守护着宫阙台基,任王公贵族走过,雨水冲刷。砖上的四叶纹、菱形纹,是秦汉时期建筑艺术的普遍技艺,在岭南之地生根发芽,勾勒出一个王朝的轮廓。
方砖虽小,却是王权与国家的象征。它将宏伟的宫殿“微缩”于一个个纹饰之中,见证了2000多年前岭南地区如何吸收中原文明,构建起自己的秩序与辉煌。
印花小方砖
西汉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
通过动画电影,《三国的星空》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文化“导读”。它让我们看到,文化的根脉,从未断绝。它藏在屏风的鎏金纹样里,落在玉杯的晶莹光泽中,印在宫砖的方寸之间,系于君子的玉佩之上。
下一次,当您走进南越王博物院,站在这些文物面前时,或许会听到更丰富的声音。这个秋天,不妨在看一场电影之后,再来博物院“打卡”,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。
往期推荐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大湾区之声
